第一节 深层的意义
  各位,根据一些接触,对于心理疾病、障碍,或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仅有唯一的一个困惑.

  那就是:有部分心理疾患者,动辙就绝望地认为心理疾病无法根治、伴其终生、不断复发.

  但他们对心理问题成因的理解,却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竟不肯“牺牲”相比于一生十分短暂的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探索心理,寄希望于他人很快给出一个十分简单、表面、通俗到常识化的解释.

  而没有繁琐的分析过程,和对自己经历的追溯.

  而这种常识化的解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众化的、他们从小就了解过。

  所以,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发表一下对心理学的看法,以阐述深层心理的意义所在.

  非得极尽深入地分析,才能与莫名而来的无尽绝望对等;并袪除绝望.也非得探索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隐因,才能摆脱根深蒂固地不良大众化共识。大众化有个特点:当大众的信念是正能量的、积极的。那么在大众中的某个个体就是积极乐观的。当大众的信念是消极的,个体也无法摆脱消极。比如说:癌症。大众的认识就是——几乎等同死亡。绝大多数个体都无法摆脱这种悲观。于是我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妄自宣称自己的方法有多有效;但我誓死保证是够独特的。”即便天天看、人人看,也不会成为大众化。

  言归正卷——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心理学都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

  只要稍微关注心理学的人,人们自然就联想到他的心理有问题。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与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各种心理书籍也层出不穷。

  但是,社会对心理学的态度还不是完全接受的。

  正如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总是偏爱外向型人群,而排斥内向人群。

  接触心理学;或者喜欢思考,不好交际的人,往往被归于后者一类。

  但是,我想说的是,内向和外向并无好坏之分;内向和外向也不是那么能够简单区分。

  用话多话少区分外向与内向更有失偏颇,因为你并不了解他所说的话是否发自内心。

  那些看似善于沟通和交际的人,他的内心其实从未完全、真正地融入别人的世界.

  这可以从他们离校、离职……中可以看出:与同学、同事分离,并不能让他们感觉有多惆怅.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