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些狂妄
挡。只有以空间换时间,利用恶劣的天气和广袤的国土艰难抵抗,而成分复杂的国民结构、严酷的阶级统治必将导致其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实力严重受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将走向各国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张闻天等人都知道陈海松对苏联及其革命理论有着发自骨子里的反感,得到数百万苏联政治犯、数千台机器设备客观上帮助了西北工业基地的建设,被认为是用粮食物资换来的,不仅没有感激反而成了苏联*独裁、摧残民众的有力证据,即便是斯大林给他亲自授勋、出任苏联大使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冷漠态度,全然不在乎苏联党和国家给予中国党十八年的指导、援助。似乎巴不得苏联战败实现他的民族主义战略企图,不免有些绝情。

  陈海松从各位领导有些惨然的表情中看出他们的不忍。他能理解这些一直以来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追求*理想的革命者对苏联的感情,这种深深地依恋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其革命理论管理方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不说是有深厚思想积淀的古老中国的悲哀,反映出中国在落后时代明显的自卑和帝国主义封锁下的无奈。

  他知道这些极端思想的不成熟带来的后遗症,所以不希望这些现在还看不到危害的东西继续影响革命事业的发展,深情地说:我并不反感苏联党和人民,对他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探索是钦佩的,但我对他们现行的政策确实有自己的看法。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我个人感觉苏联的革命的确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存在偏差。从经济基础上看他远没有达到物质极大丰富、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手工业、轻工制造业为代价的畸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低。

  从社会制度上看建立了各部门各级人民委员会,但是实质上并没有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缺乏民主和效率,基本上是服从领导意志的官僚机构。过度推行计划经济,放弃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了条块分割,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开发、技术创新,管理僵化。

  在内部管理制度上更体现出封建农奴制度留下的*痕迹,法制废弛,党代表了一切,不容忍无产阶级之外的阶级存在,不容许马列主义思想之外的思想存在,有产阶级被无情消灭,资产阶级出身的科学技术工程管理人员被强制改造,导致社会生产效率很低,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强大是在扩大生产规模、大量消耗资源、人力、物力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劳动群众付出了更大的辛劳并没有从中得到生活的改善和生命的保障,依然是艰难度日。

  在对外交往中更多的表现出机会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倾向,尤其是以*运动领导者的面目出现,完全掌控各兄弟党的具体事务。不顾实际国情和敌对阶级的力量强制推行苏联革命经验。搞城市暴动、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