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江上行偶遇豪杰(1)
��怎么还是以人论言?”真德秀教训道:“我说过,只要说话符合事理,就算秦桧、蔡京之言,也不妨取而用之,切不可因人废言。话说回来,你当史嵩之比你做谁?”

  “老师不必跟我打哑谜了,我想他不是把我比作阮籍,就是比作嵇康吧。总而言之就是不爱国事、放浪形赅的表率了。”

  “你就错了,他把你比作王介甫。”

  郑云鸣大惊道:“怎么会是王荆公?学生既不好学,又没有经纬国家之心,诗词更是一塌糊涂,难道是因为学生跟他一样邋遢的缘故?”

  “嗯嗯,你对自己的缺点倒是一清二楚嘛。”真德秀被郑云鸣气的笑了出来:“我听说,史嵩之有一天在后堂与人议论当朝人物的子嗣们,那人以为郑丞相的衙内,也就是你,多有不羁之行,又不辨贵贱,时常和匠人商贾混在一起,是谓无德。史嵩之独不以为然,他说有人看到你每晚秉烛夜读,绝不是浪荡没有追求的富家子。而既能够屈身结交江湖豪杰,又能够下苦功读书的人,将来必然成就非凡。”

  “学生就是随便结交几个草莽朋友罢了,又怎么和王安石挂起钩了?”时人都以王安石新政为北宋沦亡的第一罪人,故而郑云鸣直呼其名真德秀也并不觉得怎么唐突。

  “怎么不是,你时常议论王介甫新政并非全错,乃是施用政策不得其法,用人不依制度,故而弄巧成拙,这个是你说过的吧?”

  “这个.....这个怎么会传入制置使的耳朵?”郑云鸣不由觉得毛骨悚然,随口的议论居然能被千里之外的人知道,这未免也太东厂了一些。

  “他这种勤于官场仕途的人,怎么不会搜集各种情报?老师说的不是这个,你想,既然史嵩之都看出了你身上的新党影子,别人又怎会看不出来?偏偏你又在陛下面前夸下海口,要三年大变样。一个原本运行的好好的州县,怎么样才能在三年之间跃升一大步?别无其他,只有加紧搜刮民财,压榨民力罢了。若是你以此为晋升之道,将来休要再提是我的门生!”

  “老师说哪里话!一切不更动,三年之内大变样也是办得到的!”

  “嗨,又是你那套制器救国的理论来了,老师跟你说过了,为政者莫沉迷于机巧,天理存乎人心。到地方上去但为善政,自然民心安堵,领内太平,若是耗费人力物力搞你的制器改革,反而容易伤害民力。”

  “老师尽可放心,学生的革新不会以对百姓的损害为代价,一切都依着当时当地的情形,灵活掌握便可。”

  “也罢,你现在也是百里的父母官了,当老师的说的再多,不如你实地到任做出来的政绩重要。多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就送给你八个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