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偷袭阳安关(一)
  关彝心中原本早已有了计较,只是他深知自己资历短浅,人微言轻,与其自己主动发言,倒不如保持缄默,待人问起来再说也不迟,是以坐下来之后只是静听姜维和张翼等元老的论见,并不接话。

  如此听了一会便看出了端倪,众人大致分为两种策略,胡济、张翼和廖化等人主张死守剑阁天险,待魏军粮尽退兵时,随后与汉中尚未丢失的各处关隘兵马一起挥军掩杀,前后夹攻便能大获全胜。

  唯独董厥认为魏军此次伐蜀已经准备了很久时间,军械粮草齐备丰足,加上魏军攻破阳安关之后得到了汉军的许多粮草军器,因此指望魏军粮尽退兵并不现实,黄金等外围诸隘虽然没有丢失,但其本身守关兵力均不过二三千人,数月来又被魏军包围攻打,损耗必然很大,即便魏军退兵也无力从后方夹击。

  故此,董厥另辟蹊径建议姜维分兵出剑阁关后,绕小道奔袭阳安关,先毁掉魏军囤积在关内的军械粮草,待魏军退兵时再挥随后掩杀,必能大获全胜。

  平心而论,众人的两种策略各有千秋。魏军三路大军伐蜀,时至今日,诸葛绪被钟会诬陷后,其麾下数万兵马已经被钟会尽数收编,邓艾损兵折将之后退守白水关,已经难有作为,只剩下钟会一支人马,虽然拥有十万之众,但从整体态势上来看,其势已孤,再加上魏军自关中南下夺取汉中以来,已经长达半年时间,士卒疲惫,兵锋已挫。

  同时,汉中境内的黄金、汉城和乐城等诸围一直没有被魏军攻克,始终都是魏军的心腹大患,钟会若攻不下剑阁,早晚必会退兵,届时汉军一拥而出随后掩杀必能大获全胜。张翼和廖化生性谨慎,主张死守剑阁,确属妥当。

  但董厥的分析也不无道理,魏军沿金牛道深入汉中腹地,若是不设法剿除,始终是汉军的心腹大患,毕竟魏兵足有十万之众。倘若魏军全师退回汉中整顿经营,待稳固汉中之后,随时都能再次兵临剑阁,威胁成都,而大汉必将从此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汉中地理极其微妙。理论上讲,要想稳守蜀地,北据汉中东守巫山乃是万全之策。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川地之间,汉中对蜀地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秦岭之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关中难度较大,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魏国得汉中之后,汉、魏两国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全在魏国。毕竟,大汉早已失去荆州,巫山之险与东吴共有之,故此只有守住汉中才能最大限度的稳固大汉政权。

  因此,董厥的想法是不仅要击退钟会,关键之重点是要进一步收复汉中诸地,抢占汉中天然的军事地理优势。

  但如果选择奔袭阳安关,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翻越从剑阁至马鸣阁栈道,白水关至阳安关数百里的山路,毕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