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锅包肉的起源
  锅包肉是传统的东北名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好几个版本。

  有人说是民国初期的大厨郑兴文发明的,源于中俄友好;也有人说是宁古塔的几个锡伯族猎户创造的,因为贪图美食;还有人说是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发明的,肉食多了就想出了花样。

  在滨北的市志上是这样记载的:当年道台府的杜学瀛接待外国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授意大厨们动脑筋做好吃的。

  滨江的首席厨师郑兴文冥思苦想才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

  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

  郑兴文六岁随父来到北京,十四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

  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

  一九零七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十四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

  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

  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

  辽宁菜中也有锅包肉,用的是番茄汁,也是另一种风味。

  但在裕山屯满人的版本里,创造者却是叱咤风云的大清太祖努尔哈赤。

  传说努尔哈赤年轻时去建州的右卫都督处发展,为了能接近明朝的总兵李成梁,主动去厨房帮他的妻子做菜。

  一天李成梁宴请他的同僚,武将们吃起饭喝起酒来都是如龙卷风般,上去的菜顷刻间就被席卷一空。

  前屋不断的催菜,厨房里闹翻了天,努尔哈赤也手忙脚乱的,不知怎么,乱哄哄中,他将一块切好的肉片掉到了水泡的淀粉里,忙乱中他将这片肉扔进了炸丸子的油锅。

  以后的事情令努尔哈赤又惊又喜:又才又艮的肉片顷刻间变得又酥又脆。再浇上浆汁后,又变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