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关城中
  灰扑扑的城外阡陌相通,大片、大片的农田因地制宜,将平地、和缓的山坡都占据了,又零零星星的,组成了一些村落,彼此约是隔着二三里的距离,当真是“鸡犬相闻”的,一个村的狗叫了,另一个村也一定听得见。甚至于夜半时,突然的一些动静,也可以听闻。“乐乐你看,这里的村,和我们熟知的一样,同样是隔着两三里左右,就是一个村子……这样的距离,以及村的规模,是由田地决定的。两里左右,是一个可以看顾的距离,不至于太远、不方便,照顾不过来,又不至于太近,无法满足需求。平均一个村,大概就是四个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一个大一些的村,有七个平方公里到九个平方公里……这样的大村,往往会发展成为乡镇,周围的小村落,都会来这里进行集市贸易!”韩莎指着下方的,大片、大片的正荒着的农田、村落,给王佳乐讲。

  王佳乐一个劲儿的点头——她本就是放羊的时候被风尘、韩莎捡来的,对于农村的情况自然也很清楚。

  小小的年纪,便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

  “规模——这是注定的。在交通不很便利,监控不很发达,种植手段趋于原始的情况下,规模就是那么大。人多了,地上的粮食就不够,地多了,人就照顾不过来。”韩莎指着下方的农田、村社,说:“如果,你是一位改革者,你需要考虑集村并屯的事情,将这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村落集中,你会怎么做?”

  张天野听的无语,问风尘:“这是问小孩子的题目?你不觉着过分了啊?这种问题一般都是我爸思考的,我都插不上嘴……”

  风尘道:“插不上嘴,那你就听着。”这个问题难不难?至少,如果增加一些外在的包袱,便是很难得,反之——没有复杂情况的干涉,这又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却不知道王佳乐会给出一种怎样的答案呢?

  王佳乐想了一会儿,便给出了答案:

  “首先,要将一部分人的主业从农业上剥离出去,搞好就业。人口规模减少之后,可以适当的鼓动田地租赁,并扶植原本的农业人口,改进农业的种植技术,然后将附近的村落进行统一的兼并……这个是可以通过鼓励和一部分补偿来实现的。人从穷的地方自动汇聚到富的地方,这是一种本能。”

  “其次,针对大家汇聚的地方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方便人们的生活。”

  “最后,就完成了……”

  “想法不错啊。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技术上必须有……而古代的城市也好,现代的城市也罢,因缘际会,无外如此。”韩莎对王佳乐的答案很满意,张天野和安落则是感觉到惊讶——一个孩子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回答的还涉及到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