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新婚:糙汉老公宠妻入骨 第279节
  她拿着计经局的条子,从特-区贸易部进口国外的各项精密仪器、家电、自行车等等。

  一年下来,马小璇净挣十万。

  而当时城市职工的月工资,才只有六十多块钱,高智源的工资也只有八十块。

  这十万块钱,是马小璇挖到的第一桶金。

  她的第二桶金,是从帮新盛农场卖大豆玉米挣到的。

  当时新盛农场处在命运的岔路口,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农场有产量高、质量好的大豆玉米,但由于不善经营,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与压价,一直面临亏损。

  马小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特-区寻找把这些优质的大豆玉米卖出去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发现了机会。

  南方人爱吃鸡,可是,喂鸡的饲料都是依靠外地进来的,因为本地不生产喂鸡的大豆玉米。

  马小璇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去联系养鸡场,去向他们推销东北的优质玉米大豆。

  养鸡场那边见到马小璇带来的玉米大豆,觉得不错,而且价格也不高,愿意买,但问题是,从东北到南方,距离遥远,如何解决运输问题,这才是关键。

  只要她能把大豆玉米运过来,养鸡场就会大量购入。

  于是,马小璇又在东北、申城、特-区三地奔波,尝试解决这个难题。

  在她的努力下,又凭借着计经局的背景,加上她灵活的手段,最终在申城一家航运公司,开辟了一条从东北到南方的航线,专门运输新盛农场的大豆玉米。

  这样,既解决了农场的销售问题,又给计经局增加了一项业务,自己也凭借着这一业务赚的盆满钵满。

  完美实现三赢。

  新盛农场凭借这条销路,彻底打开局面,不但自家农场发展的红火,还兼并了附近多家已经衰败的农场。

  到八四年时,马小璇已经身家百万,个人资产在申城能排到前十。

  她也由最初的单打独斗,逐渐发展到十七个人的工作团队。

  这十七个人,多数成为她创业初期的元老。

  第316章

  与计经局的交锋

  马小璇的成功,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

  尤其是她所在的单位计经局,更没料到这看起来柔